交通路网四通八达,产业基础扎实雄厚,城乡环境优美宜人……谈到通州区,通州人说话透着信心和底气,“我们这里是长三角北翼最具发展活力、最具投资潜力、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
事实证明,“十三五”以来,南通市通州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总要求,着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具有影响力的产业腹地、创新智谷、城市绿洲、幸福家园,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百强区排名前进8位、列第22位。去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7亿元,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区第22位,为全市唯一同时上榜“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和“中国营商环境百强”。
作为南通“一主三副”城市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区旗帜鲜明地提出,着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到“十四五”末,确保对全市贡献份额突破15%,成为地区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力争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000亿元。
“通”篇谋划建设跨江融合“第一站”
在江海大道高架东延指挥部,七个标段的工程进度被挂在了墙上。项目工地上,几十台起重机忙碌施工。江海大道高架东延一、三标段业主代表张雪彤介绍,随着工程进度的进一步推进,年底就能完成主线高架全线贯通,明年有望全线通车。据悉,“江海大道东延”是连接南通主城区和通州区的快速通道,全长10.6公里,计划总投资44.9亿元,通车后通州到南通市区的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以内。
近年来,通州全面接轨南通主城,打通瓶颈路段和对外快速大通道,推进区域干线路网融合,外成环、内成网,深度接轨主城的大交通格局日益凸显。345国道南通东绕城段、机场大道、金川大道西延等骨干道路相继通车,累计建成对接南通道路超100公里,新增国省干线近150公里,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了对接主城的“十横八纵”道路框架,打通了通州城市转型发展的“大动脉”。
对内交通快速路网四通八达,对外交通加速迈入“高铁时代”。在5月下旬举办的“高铁时代”南通州高质量发展2021高峰论坛上,通州的区位特点和优势,成为专家热议的话题。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认为,通州进入“高铁时代”,成为长江北岸“第一站”,沪苏通盐新发展轴的城市“副中心”,也是资源要素汇聚,强支点城市的动力源。
通州区坚持以大交通引导城乡空间集聚和功能布局优化,全力构建对外大通道,全域打通交通微循环。随着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陆续开通,通苏嘉甬,北沿江高铁渐行渐近,南通新机场落户通州二甲,通州区作为未来的“北上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支点、未来的长三角立体交通枢纽,发展优势不可限量。
“在一切变革中,交通运输的革新是最为有效的。”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姜朝晖认为,位于通州的南通高铁新城20平方公里的范围,要充分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机遇,按照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的发展格局,建成综合性地区交通枢纽,并以高铁西站为核心,依托发达交通网络,加强资源整合,与城市交通实现有机融合,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加快实现“对接上海,融入苏南”战略目标,真正成为“上海北大门,跨江第一站”。
产业筑基打造转型发展新高地
一座城市的崛起,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拥有山口精工、江海电容器等顶级产业加持的南通高铁新城,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打造转型发展新高地。
项目集聚的“新热线”。去年,江海变频器用电容器、海星电子5G电极箔等5个项目已竣工投产,1个10亿元以上新兴生产服务业项目和7个5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也已完成,3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建。规模宏大的四十里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正待“破茧而出”;联东U谷·平潮新城科创园项目正在推进中,地块拆迁已进入尾声;总投资1.38亿元的鹏通电池箱配件项目和总投资1亿元的腾通包装机械项目加紧建设,预计下半年可建成投产;规划总面积近1000亩的平潮现代电子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空间规划调整报批,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量质并举,好项目纷至沓来。去年,通州全年新签约重大项目31个,总投资100亿元的恒科四期项目成功落户,项目“二期三期效应”叠加呈现。全年新开工重大项目22个,深南电路二期、展华电子、恒科加弹丝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国家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开园,半导体光电产业园顺利落户,“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2家,总数达317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8家企业进入第一批南通科创型企业库,总数全市第一。
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通州坚持实体为本、制造业为根,打造“3+2”产业体系。“2”是家纺、建筑两大传统产业;“3”即“一主一新一智”硬核产业,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近三年,通州80%的新上产业项目归属三大产业。通州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了多家世界及国内行业龙头,获评“中国压铸产业示范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板块,集聚了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智能装备产业,已形成高端数码打印、工业自动化、冷链装备等板块,特别是电容器与电极箔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国内第一、世界领先。按照目前发展态势,只要该区持续聚焦项目招引、产业培育,三大主导产业有望实现产值五年翻两番。
以实体实业支撑经济稳增长。“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全方位、精准化、高质量的服务,不断夯实经济发展根基。”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区将继续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研究“一对一”个性化措施,力争应税销售10亿元级企业达20家,50亿、百亿级实现新突破,确保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市级科创企业5家,打造“南通第一”科创企业集群。
招商引智硬举措优化营商软环境
通州区自觉当好服务企业和人才的“店小二”,不断优化审批服务,“不见面审批”模式覆盖率达97%,全流程“一窗通办”“两小时办结”成为当地企业开办服务的标配。
上海展华电子(南通)有限公司从上海搬迁过来,去年6月才把所有机器装配完成,通州区相关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公司提供了便利,投产后,又帮助解决了人力短缺问题,全程“保姆式”服务让企业倍感温暖。恒力集团在五接镇的总投资达到600亿元,在落实项目供电线路通道问题时,市、区两级多次现场办公,105个塔基、22.31公里,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沟壑水塘,都坚持实地踏勘;为让第一个子项目早日开工,审图中心工作人员晚上8点接收图纸,通宵审图,55万平方米、20个单体,3天就办完施工许可证……
为了降低企业投资成本,通州出台了从项目引荐落地到经营贡献的全方位奖补政策,设立总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形成了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支持体系,用“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增势助力。同时,坚持让企业专注“墙内”事,政府办好“墙外”事,努力让企业家在通州获得最优质的服务体验。
6月16日,通州区《关于加速建设人才高地推动通州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人才新政从创业启动资金、产业化成长奖励、创新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人才更大力度支持,覆盖面更广,系统性更强,制度性更优,进一步提升通州招才引智竞争优势。围绕产业布局,通州已经连续九年实施“510英才计划”,对落户通州的人才项目,提供从研发、孵化、转化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创业服务,为人才初创企业发展加码助力。截至目前,该区“孵化出窝”的人才企业年销售超亿元企业4家,超千万元企业24家。
“十四五”期间,通州将继续深化区领导挂钩服务项目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题,全力推动项目落地转化,破除行政审批即“营商环境”的狭隘认知,围绕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的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常态化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多了解企业发展动向、多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多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真正做到“事事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进一步擦亮通州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