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考核

海门:改革创新添动能 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0-05-25 阅读次数: 字体:[ ]

  前不久,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发布,海门市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3位、江苏省第7位。2019年度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结果显示,在六大类35项37个指标体系中,海门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普通高中资源供给比例、低收入人口脱贫率等10个民生指标位居全省前十。

  高质量发展,海门铆足了劲。


  优质项目强实力

  初夏的海门,位于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工业海门基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号船坞现场,7台打桩机、4台吊机同步施工,5000余根坞室预制管桩已完成近半施工量;邮轮产业园中,模块化舱室单元厂房、激光中心、舾装中心、激光实验室等生产设施快速推进。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应税销售突破27亿元,增幅达429.9%。

  招商工业海门基地的满负荷生产建设,是海门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据海门市发改委最新统计,一季度海门工业在经济紧环境和疫情影响下依然实现逆势上扬,完成工业应税销售316.03亿元,增幅25.3%,这也是海门工业应税销售持续40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

  构建高水平的现代产业经济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海门不断壮大主导产业,确立了现代建筑、现代家纺、电子信息三大优势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3+3”产业发展方向。2019年海门工业应税销售超过1211亿元。目前,海门的现代建筑、现代家纺、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规模均突破1200亿元。

  把“亩均产出”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尺。全市680多家规上企业亩均应税销售超过200万元、亩均税收超过10万元,其中超过80家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超过20万元,20多家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超过50万元。

  通过调优招商运行机制招引优质大项目落地生根。以“3+3”产业为招商选资主攻方向,海门出台了产业项目质量综合评估办法,建立项目预审机制,设立投资强度、生态环保、亩均产出等招商选资门槛。去年,海门开展“重特大项目落地落实年”活动,推动省级以上园区建立市场化招商机制。全年新签约超10亿元项目21个,实现外资到账3.68亿美元。健全重大项目挂钩联系、会商督办机制,新开工超10亿元项目25个,新竣工产业项目129个,新增转化达产项目134个。今年,海门以“没有大项目就没有海门高质量发展未来”的紧迫感、责任感,按下项目建设的“快进键”。有17个项目被列入省、南通市级重大项目,其中两个重大项目由省领导挂钩。第一季度,在谈和签约超10亿元项目35个,其中已经签约超50亿元的项目9个。在从严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市88个续建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全面复工复建。


  改革创新添动能

  “最快4分钟通关,还是忙不过来,最多的一天办理200多单!”自复产复市以来,海门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海关监管场所外,等待通关的集装箱车几乎每天都排着数百米的长龙。

  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贸易,但叠石桥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却走出不一样的行情:一季度出口12.68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市场采购贸易8.91亿元,同比激增78.9%。

  海门积极推进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国家级试点效果凸显,家纺产业线上线下年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

  创新驱动为发展注入更强动能。去年6月,省发改委公布了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名单,“海门科技园发展公司双创示范基地”位列其中,成为海门市首家、南通市第二家企业类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海门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是海门创业创新载体的典范。经过10年的发展,成功打造了生物医药科创园、国际中小企业园和玲珑街文创园3个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引进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科教文创等相关企业100多家。同时吸纳了一批国内外拥有权威技术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引进院士4名、国家特聘专家19名、国际国内顶尖科学家10名,培育12人入选省双创计划,有40个项目入选海门市“东洲英才”计划。

  下好创新“先手棋”,海门更加注重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研究发布了人才新政10条、人才强企10条等重磅政策,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东洲英才”创业周、创新挑战赛、“千名校友资智强海工程”等活动,集聚全国甚至全球资源,为海门创新服务。去年,海门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91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家、省外国专家工作室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6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4件。国家机器人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成功落户,中科院长三角药物研究院加快建设,新增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家、创业孵化基地1家、星创天地1家、众创空间3家。新入选省“双创”团队3个,新增省“双创”人才32名、高技能人才2292名,人才综合竞争力跻身全省八强。

  向改革寻找高质量发展动力源。4月9日,随着海门开发区党工委向新聘任的20位科职干部颁发聘书,标志着海门开发区“区街分设”体制机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本次改革主要对象为海门开发区与海门高新区,改革后,实现了“区、街”经济与社会事务完整剥离。开发区目前拥有的豪华邮轮装备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謇公湖科创园等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将发挥更好的集聚效应,为重特大项目落地创造更为有利的区域条件。

  目前,海门的开发园区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契机,将机制优势快速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海门高质量发展挑大梁、作贡献。开发区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手齐抓,力争三年内工业应税销售突破1000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超500亿元。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产业园区深入推进“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政务体制改革、“去行政化”改革以及人才体制改革等,打造从“一张床”到“一套房”的全产业链。海门港新区把推进总投资千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建设作为全区工作的重心,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临江新区全力推进省级高新区创建,今年新引进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5家,建成生物医药专业技术平台2个。三厂工业园区力争全年新开工重特大项目4个以上,培育1家制造业单打冠军型企业。


  民生实事惠城乡

  长江水厂蓄水清淤工程启动,城区智能健身路增添新成员,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开始图纸设计,謇公湖生态公园一期工程土方工程完工……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海门民生工程也提速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海门每年年初征求确定50件实事项目,连续三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78%。去年,海门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7.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空间布局城乡一体。创新南城控制性详规、生态绿廊策划,宜居老城“双修”深入开展,师山广场空中跑道建成启用。青溪园等15个园林绿化工程顺利完工,新增城区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完成富民新村等9个老小区改造,金三角小区创成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新开工棚户区安置房6260套,建成2134套。优化新辟公交班线14条,完成镇村公交智能化改造,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建成18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1个村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千村万寨展新颜”村庄名单,常乐颐生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完成农村改厕4.1万座,村庄保洁实现全覆盖。提档升级农路20公里,改造农桥12座,“江海叙·又一季”农路品牌成为全省典范。

  迎难而上打好生态攻坚战。严格落实长江大保护责任,与崇明区开展生态岛跨区域合作共建,完成入江河流排污口排查,清理岸线利用项目9个,新增长江生态防护林1598亩。开展化工安全环保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河长制、断面长制常态化实施,“三河”整治工程快速推进,疏浚城乡河道87.1公里,区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城镇污水主管网建设实现全覆盖,“六个必接”工程全面完工,新建污水管网110公里。建成6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城乡污水处理率达90%。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3.3%。

  共建共享提升群众幸福感。去年,海门新增就业1.03万人,扶持创业30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7%。主要险种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低保标准、医保补助分别提高至每月148元、670元、770元,被征地农民全部即征即保。社会救助“救急难”工作机制持续完善,新改造农村危房355户,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7254万元。深入实施教育装备提升行动计划,加固改造校舍7.4万平方米,东洲仁恒学校、海中综合楼项目加快推进。海门中学入选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立项名单,实验学校创成四星级,海门中专建成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获评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省领先、医联体建设成为国家试点、网格化社会治理绩效领跑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