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驻村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重托,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要高度重视,建立科学选派机制,强化培养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双向匹配”精准解决选人定岗难适配问题。由于村级发展不均衡等情况,可能出现第一书记在示范村、先进村“当配角”,在经济薄弱村“难作为”等情况。要从干部“供给侧”和岗位“需求侧”着手,提高人岗适配精准度。一方面,摸排储备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群众认可的干部,纳入驻村第一书记培养库。另一方面,摸排掌握不同类型村的发展情况,包括基层党建、班子建设、村史民情、集体经济等基本信息,形成“一村一档案”。在选人定岗时,根据村发展方向选择适合干部人选,根据干部能力特点选择适合驻村岗位,将干部供给与岗位需求双向匹配。
“赋能培养”精准解决驻村工作难推进问题。驻村工作面广量大,第一书记可能出现难以适应、无从下手、疲于应付的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全面系统的培养机制。线上线下导师答疑,选聘驻村第一书记优秀代表作为导师,开展任前集中培训,汇编政策文件、重点工作等内容形成工作手册,通过微信群、QQ群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帮助新选派第一书记快速进入角色。“一对一”帮带提升,区镇(街道)党政负责人与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师徒结对,采用“周汇报、月总结、季度评”的方式,全方位传授基层工作经验,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组织部门结合座谈会、走访调研等形式,不定期了解掌握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及时会同有关单位落实联动协调机制,配套工作经费和生活补助,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有效形成驻村工作推进合力。
“差异考评”精准解决综合评价难量化问题。驻村第一书记由多家单位共同管理,存在考评侧重点不同等现象,受到班子配备强弱、区位条件优劣等因素影响,干部评价难以量化。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做好过程和结果两手抓。由组织部门牵头,协调统筹各管理单位,建立差异化考评机制,制定履职清单,对照完成情况进行赋分核算,计入干部成长档案,抓好第一书记培养过程。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为基础,综合考量工作提升幅度、群众评价意见等方面,对驻村情况进行打分,并将不同类型村分层归类,根据工作开展难度赋以不同权重,量化形成最终得分。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成绩优异者提拔使用,对排名垫底者予以召回,树立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
(作者:张明星,海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