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政府网站| 市委人才工作网| 网上村村通| 市委老干部工作网| 编制工作网
通知公告 更多》

部长信箱:bz@ntdj.gov.cn

干部监督信箱:jd@ntdj.gov.cn

领导人才举荐信箱:rc@ntdj.gov.cn

用户:

密码:

本站搜索

网站统计

访问总数:

福建平和:创建“红军党校”的实践与启示

发布时间: 2018-09-06 信息来源:共产党员网 字体:[ ]

让“红色基因”融入干部血脉
 ——福建省平和县创建“红军党校”强化干部党性教育锤炼的实践与启示


  福建省平和县为原中央苏区县,在1928年发动了打响福建工农革命武装斗争第一枪的“平和暴动”,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资源,对于新时代教育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永葆政治本色等有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以来,平和县积极整合红色资源,在全省率先创建了“红军党校”,着力打造党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党员干部经常性接受党史教育、党性锤炼,不断增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和政治担当。本文试从平和县创建“红军党校”强化干部党性教育锤炼的实践出发,就如何将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融入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更好地帮助党员干部寻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围绕“开发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激活红色基因、打响红色品牌”的思路,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强化干部党性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干部血脉,让“红色印记”筑牢干部灵魂。
    1.打造一站式基地,延续红色脉络。围绕“苏区风·红军魂”主题,以“八闽第一枪”平和暴动革命史为主线,投资1000多万元,整合修复平和暴动纪念馆、闽粤边特委根据地等革命遗址,完善教学设施设备,串点成线,打造“红军党校”一体化培训基地。配套建立红色文化展览馆,以时间为序,收集展示红色文物、历史图片、文献资料、人物照片等资料,多角度展示平和军民辉煌的革命斗争历程。同时,联合乡镇党校,延伸拓展形成南胜苏维埃讲堂等党性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丰富完善教育阵地。
    2.创设情景式课堂,重温党史光辉。围绕“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主题,在田间地头、古榕密道、丰碑遗址等场所,精心设置革命丰碑、红色古榕、红军密道、爷爷的故事等专题党课,借助幻灯投影、老电影等形式开展情景式互动教学。抽调党校教师、党史专家组成兼职讲师团,邀请革命“五老”、先烈后代等作为特约讲解员,通过专家学者的理论讲解,革命先烈后代的独特视角,帮助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党的革命历史,准确认识党的政治历程,找实找准初心。 
    3.开展体验式教学,锤炼过硬党性。根据培训班规模,参照红军连、排、班建制模式军事化管理学员,分别成立临时党委、临时党支部、临时党小组,学员统一着红军服,佩戴党徽,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用“软规矩”塑“硬作风”。严格开展“六个一”户外实践活动,即重温一遍入党誓词、诵读一篇烈士家书、学唱一组革命歌曲、重走一次红军路、体验一餐红军饭、开展一期主题党日,让党员干部在充满仪式感代入感的户外实践中,切身体验革命艰辛历程,接受革命传统洗礼,永葆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和政治本色。目前,已促成1600多名学员开展“党员家庭户”挂牌亮身份活动,认领帮扶900多户贫困户。
    4.量化指标式考核,强化政治体检。注重增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的政治性,明确规定政治理论和党史党性教育课程占干部培训总课时不少于70%,确保党员干部经常性接受党史党性、政治理论教育。把参加“红军党校”培训列为新提拔科级干部、新录用公务员、入党发展对象等岗前培训的“必修课”,进行定量考核。参加“红军党校”党性锻炼和政治考核成绩载入学员学习档案,寄送学员所在单位存档,作为人事任免、发展党员等工作重要参考依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结业,真正使红色“鉴定”成为干部政治履历“标配”。目前,已承接了中国女排青年队及省内外党政群企业等256批8180人次党员干部参观学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平和县“红军党校”虽然在加强全县党员干部队伍党性教育和党性锤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苏区县红色教育共性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作为山区贫困县,受地缘地貌和历史选择因素影响,有红色文化底蕴的教学点往往路途较为遥远,且分布比较零散,难于进行有效整合联动,形成集群效益;苏区县往往发展比较滞后,地方经费保障比较有限,教学基地周边景观改造力度不大,主题特色不够鲜明,红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师资力量主要依靠县级党校教师兼职,缺乏一支本土化专职师资队伍,导致一些课程设计过于单薄,内容缺乏本地特色,课程衔接、主题设置存在重叠现象。
    三、对策和建议
  在深刻总结平和县创建“红军党校”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红色资源在新时代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受到了越来越多党员干部的欢迎。建议各地可参照平和县的实践做法,立足本地红色资源实际,着重从主题挖掘、资源整合、载体搭设、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梳理整合,以此打造更为集约高效、富有特色的党性锻炼教育平台,让党员干部在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中守初心、践初心,在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加大整合力度,实现教学基地“大串联”。要以本土知名度较高的革命遗址为龙头,串点成线,整合联动全县革命遗址纪念馆,真正把“红军党校”等阵地延伸拓展到各个教学点,构建“一条龙”教学阵地群,形成集群效益。要充分运用乡镇党校阵地,对一些具备条件的,加大力度联合县乡自身打造的廉政走廊、青年创业基地、家风家训馆等平台,打造附属实践基地,拓展形成集党史党性、爱国主义、廉政警示、文明家风、实用技术等教育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培训基地,丰富完善基地教学功能体系。要加大全县师资队伍统筹培育力度,通过异地交流、结对帮带、集中培训等形式,从乡镇干部、学校教师、老党员、革命后代等,物色培育一批本土化、多样性授课老师,进一步拓展闽南语、客家话等方言内容。
    2.引入数字互动,提升培训课程代入感。要积极探索参与式、案例式、答疑式、观摩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情景模拟、现场教学、拓展训练、庭审观摩等等创新手段,跳出浅层次的单向性灌输模式,提升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在充分运用PPT、幻灯片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尝试运用“微视频”“3D电影”等形式进行情景式教学,大胆引入新兴的VR体感、APP交互、微信互动等现代技术进行深层次互动教学,提高培训课程的“粘性”和代入感。特别是一些需要课后长期回顾感悟的党史知识内容、革命精神内涵等,要积极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载体,加强后续互动交流反馈,以此推动教学模式从情景式到沉浸式的升级转化。
    3.优化景观环境,营造浓厚红色革命氛围。在抓好教学点的设计布置的同时,加大配套经费,对周边景观进行系统规划和精心改造。要充分运用“声、影、图”三维立体布景,重现革命历史场景,营造浓厚的红色革命氛围。要加大各大遗址保护开发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抢救、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建议将红色遗址保护和红色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积极探索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要加大红色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力度,加强对国家扶持革命老区建设和保护开发红色文化的政策研究,积极做好项目储备、申报,积极向上争取经费,使之得到有效保护、开发利用。
    4.做好结合文章,提升红色品牌影响力。要跳出“就党性教育抓党校”的局限,积极拓宽视野,找准切入点,发挥红色教育品牌优势,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正能量”。比如,以建设“红军党校”为契机,对周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盘点,转化为为民发展优势,捆绑推动老区村经济发展。可在教学点和实践基地,联合当地村集体或村民筹资修建民宿、农家乐等等,既方便参训学员、游客等食宿,又能增加村财收入和群众收入。同时,要紧扣各领域各层次对象培训的需求,在重点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同时,探索将村干部、乡土人才、入党积极分子、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代表等一并纳入“红军党校”培训范围,着力构建“县乡村一体、党内外兼容”的红色教育模式,提升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