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闸,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一百多年前,张謇先生在唐闸古镇兴实业、办教育,开启了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实践。2005年,为强化城市综合功能,港闸区撤销原闸东乡、唐闸镇建制,合并原管辖区域为唐闸镇街道。近年来,唐闸镇街道党工委紧跟时代步伐,带领党员干部坚持与民同心促发展,以民为本谋幸福,攻坚克难大改造,百年唐闸历经风雨,重现宜居宜业新容颜。
党民同心,闯出一条致富路
“我在创业初期,只有一条小水泥船和1000元的流动资金,多亏横河村党支部的关心和帮助,才有了今天的‘瑞华’。”江苏瑞华燃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宝林感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横河村党支部的援助,“我是村里首批民营企业党员,感谢组织的培育和援助,现在公司总资产已经达到9.3亿元,是唐闸镇街道的‘纳税大户’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小上海”之称的唐闸经济发展萧条,原闸东乡、唐闸镇党工委为了摆脱困境,入村考察,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乡村致富路,带头创建乡办企业十余家,为唐闸经济发展筑牢了根基。各村党支部积极响应,根据现有资源、地理位置等因素,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战略,江苏瑞华等民营企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继落地。随着时代的进步,唐闸镇街道党工委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把经济发展方向瞄准了服务业,通过政策激励、重点扶持、上门服务等方式,吸引企业落户唐闸。百安谊家、华润万象城、圆融堤调等平稳运营,北大街商业圈渐趋成熟……2020年,唐闸镇街道共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293.1亿元,营利性服务业收入6.6亿元,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6.37亿元,唐闸实现了工业重镇向服务业强镇的华丽转身。
以民为本,架起党群“连心桥”
经济发展起来了,居民的腰包“厚实”了,街道党工委心系民生、情系百姓,着力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推出“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该项目由街道党工委牵头,通过走访调研、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居民诉求,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内容,项目涵盖就业、医疗、养老等涉及民生的各个领域。地下车库开启了,残疾人有了无障碍通道……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推出,拉近了街道和居民的距离。
“这样的全托养式社区养老,减轻了家庭负担,我们放心,老人也更舒适了。”93岁的圣奎英已经在长者驿家居住两年多,每天有护理员为老人洗澡、康复运动,“量身定制”的一日三餐、“体贴入微”的关心服务让老人子女很是欣慰。高店社区“愉色而养”长者驿家项目通过使用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医疗衔接”的“保姆式”养老服务,该项目也得到了全国政协、民政部的肯定。
惠民改造,重塑老镇新容颜
张謇在老镇兴教育、办实业期间,带动了老镇发展,从工房到楼房,居民生活环境有了巨大变化。由于老镇的工房、楼房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老百姓口中的“老破小”。
“真没想到我们这种老小区也能‘刷脸’进电动车车库。”家住新华园的陈大爷开心的和我们分享“智慧车库”出新带来的喜悦。现在干净舒适又略带科技感的新华园小区在改造前可是唐闸镇“老破小”小区的典型代表。外立面剥落、落水管破损、顶楼漏雨、雨污管网堵塞、道路破损、停车难等现象是“老破小”小区的通病。在居民的翘首以盼下,该小区被列入2017年老小区改造计划。在改造之初,违章搭建、楼顶太阳能热水器等难题扑面而已。“我来带头试着做做他们的工作吧。”新华园小区老党员陈步杰看到眉头紧皱的秦书记主动请缨。在老党员的协助下,新华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敏组建“老党员志愿服务队”,发动群众力量,完成新华园小区20余处违章搭建、109台太阳能热水器的拆除工作,确保了小区改造顺利完成。
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和老小区老党员们的通力合作下,街道共投入2208.2万元,相继完成了西工房、唐闸教工楼等6个老小区外立面出新、平改坡、雨污水管网疏通、增设停车位等改造工程,唐闸老镇“韵味犹存”。
古镇焕发勃勃生机,新城彰显宜居魅力。百年老镇实现华丽转身,是党群合力的重要实践。在唐闸镇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唐闸人民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