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兵,男,1976年4月出生,泰州姜堰人,中共党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泰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绿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堰先锋单车俱乐部理事长。作为一名党员,他不辱使命;作为一名企业家,他走在时代前沿;作为一名公益者,他八年如一日坚守公益心。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他更是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开拓创新,投身爱心公益,不忘初心,不断前进。
扛起先锋公益大旗一路骑行
“从运动达人,到公益先锋。一场爱的骑行,播洒爱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一座爱的俱乐部,汇聚暖流,帮助他人,造福社会。你和你们的身影,是慈善路上最美的风景。”这是2015-2016“感动泰州”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对马晓兵的颁奖词。
2009年,由马晓兵带领一群爱运动爱生活爱公益的年轻人成立,8年来,先锋从10余人逐步发展到1400多名队员和青年志愿者,累计骑行里程超过100万公里,他们骑行到哪,公益做到哪,共开展了600多场公益活动、20多万小时的志愿服务。为6000多人次的孤寡老人、2400多人次环卫工人、1000多人次贫困留守儿童、93名白血病伤残青少年、贫困重症患者以及为尼泊尔、汶川、阜宁、云南等地重大地震洪涝灾区若干老百姓实施应急救援活动,共计众筹专项资金达405万元。为更好地实施公益项目,先锋单车俱乐部后来成立了先锋公益,先锋公益从2011年起先后将筹集1200万元,用于资助孤贫儿童200名完成从小学到大学学业,如今都已完成。2016年,马晓兵发起成立江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先锋公益基金,标志着先锋公益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项目化的轨道。作为先锋公益负责人,马晓兵先后荣获了“江苏好青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感动泰州十大人物”“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贡献奖”、泰州建设功臣荣誉奖等荣誉。2015年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参加团中央好青年分享团巡回演讲,其“先锋模式”也不断被知晓、认同和效仿,先锋公益的朋友圈也随之遍及全国城乡。目前,先锋公益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一带一路创赢公益”、五年百万援建百所长征沿线小学“先锋读书吧”、爱心助餐点、先锋公益讲堂等一批创新项目,受到爱心企业、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先锋人在公益之路上铿锵前行。2017年7月,马晓兵荣获了泰州市第五届“我最喜爱的共产党员”称号。
成立党支部让公益组织有了坚强核心
2017年2月26日,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先锋爱心单车俱乐部支部委员会成立仪式暨泰州市姜堰区先锋爱心单车俱乐部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姜堰区智谷软件园召开,100多名党员及志愿者代表参加会议。姜堰区先锋爱心单车俱乐部党支部的成立,成为我省民间公益组织党支部创建工作先行者。马晓兵当选为支部书记。
“今后将积极推动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社会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俱乐部党支部书记马晓兵说。
马晓兵表示,俱乐部党支部下一步将适度引导有效激励措施,加快网络平台的推广和应用。注重个体价值观的培养,奠定全民参与志愿活动的基础。深化公益活动、尊重志愿服务切实需求、着重精准脱贫的必要性,吸纳两百名志愿者参与13个大项目:分别是造血创赢、助餐助医、助学助困、应急救援、赛事健身、环境保护、心理辅导、公益讲堂、敬老助残、重症救助、分部建设、党团共建、创业指导。
马晓兵相信,在先锋俱乐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俱乐部党员的支持下,他更有信心把姜堰先锋单车俱乐部的爱心触角伸入到全国更多的地区,设立更多的分部,吸引和联动全国更多的志愿者一起做公益,传播扩散先锋公益的爱心种子。
在创业兴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全体党员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马晓兵同志在深入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努力方向。作为一名企业达人,他深刻的感受到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领航,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提到“企业家精神”,在改革发展中的中国,企业家在时代的进步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企业家精神则就是企业家们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创业创新的精神。
2016年,他创立了江苏绿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依托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开辟水性环保材料市场,有针对性的对国家油改水新政策进行拓展,重点研究开发水性工业漆等领域,且目前已与印度哈里亚邦政府、日本韩国企业、北京科技大学、航空、铁路、远洋制造科研机构等进行了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创新。
马晓兵说:“当今之世,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总之,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胜负关键。”在企业发展中,他注重科研能力的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实验条件和实验设施、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设立科技创新奖励机制等,他始终相信只有自身具备了创新的能力,才能有核心技术,走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