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均,男,1981年7月出生于埠子镇蚕桑村,大学本科学历,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5年9月参加宿城区第一批职业化村书记选聘考试,现任宿城区埠子镇蚕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2015年,周炳均毅然放弃外企高管职务,参加了宿城区第一批职业化村书记选聘考试,成为首批“职业村官”回到家乡蚕桑村。蚕桑村是区定经济薄弱村,发展基础薄弱、群众收入渠道单一,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任职两年来,周炳均抱着坚定的信念,以超强的韧劲,充分发挥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党员群众找准发展思路,挖掘传统蚕桑产业资源,推进“支部+电商+生态”模式,带领村民致富。如今的蚕桑村,群众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群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支部强不强,群众心里自有一杆秤
农村基层工作,说到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上任伊始,蚕桑村的党员身份意识不强,党支部战斗力弱化,干部不团结、工作懒散、支部在党员群众心中的威信不高。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周炳均,为尽快熟悉情况、迅速开展工作,白天挨家挨户走访党员群众,了解所急所需,听取意见建议。深夜,就在灯下整理资料、苦苦思索,分析琢磨脱贫致富的方法。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与思考,他决定先从抓班子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事入手。他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把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针对农村党员实际,创新学习形式,开展了“书记上党课”集中学、“党员中心户”引领学、行动不便党员上门辅导学、流动党员微信推送学、走出去到红色基地学等“五学”活动,进一步统一了全村党员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他在工作中坚持尊重村“两委”班子每名成员,注意广泛征求班子成员以及群众代表意见和看法,随时随地维护班子团结,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让村里每项工作经得起看、经得起问、经得起考。经过不懈努力,整个支部班子拧成了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短短一年,周炳均就带着班子一班人先后建成了500多平方的党群服务中心、铺设15公里村组道路、为村民提供了150多个家门口就业岗位、治理2条污水河道,一项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群众解决了难题、看到了实惠,党支部的威信也树立了起来,各项工作开展也有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蚕桑村生态资源丰富、传统桑蚕养殖历史悠久,但由于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养蚕户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村里的养蚕业也日渐凋零了。作为土生土长的蚕桑村人,周炳均心里始终提醒自己,老一辈留下的宝,决不能在他们这一代手里给砸了。经过考察研究,他认为围绕蚕桑还有很多机会可以挖掘,蚕桑产业一定能够复兴。他注册了“蚕桑姑娘”品牌,将蚕宝宝活体、鲜桑叶、桑叶茶、桑葚干、蚕丝被等系列产品实行触网销售。发展亲子采摘桑葚、体验传统养蚕工艺、现场制作蚕丝被等乡村旅游模式,仅今年“五一”小长假,蚕桑村就接待市区游客超过1500人。传统的蚕桑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群众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预计今年全村种桑农户亩均收入能超过7000元,至少比以往增收1000元以上,2019年将有望实现“无粮食作物村”。
破茧成蝶的阵痛,必定赢来五彩缤纷的美丽
虽然依靠蚕桑产业村民的腰包鼓了许多,但周炳均在创业富民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停步,他始终在思考如何帮助父老乡亲彻底摆脱贫穷面貌、走上致富道路。在区委发出大力发展电商产业的号召后,他和村支两委干部经过考察学习讨论,决定在蚕桑村探索发展“支部+电商+生态”的电商模式。两年来,周炳均和班子成员埋头苦干,村民有疑虑就让村干部带头干、党员示范干,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短短两年全村培育和招引电商企业20多家,发展网店近百家,涌现出“疆北大叔”等一批优秀电商品牌和电商大户,2016年全村电商产业网上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带动村民和部分弱势群体就业280余人,“中国淘宝村”“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村”“市一村一品示范村” “巾帼电商服务市级示范点”“宿城区电子商务示范村”“宿城区巾帼电子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今年初,他和村支“两委”干部又经过考察研究,决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推进支部生态富民工程上作出新文章。目前蚕桑村稳步发展果桑种植项目,现已流转150亩土地,果桑育苗全部到位。
周炳均任蚕桑村党支部书记已近两年,他经常回想刚入职时,村账负债累累,每月村里办公电费都是自己垫付,村里一些党员群众对他不信任,甚至断言要不了半年就干不下去、乖乖走人。两年过去了,期间他受过不少委屈,但看到家乡群众的腰包逐渐鼓起来,父老乡亲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步履蹒跚的老党员也主动参加支部活动时,他觉得这一切都值了。周炳均告诉笔者,职业化书记为他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舞台,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蚕桑村3159名父老乡亲的领头人,也更让他感受到“职业化书记”承载的沉甸甸责任,这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火红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