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男,汉族,1968年9月生,中共党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江苏省理论宣讲专家库首批专家,江苏共青团讲师团成员,江苏省委组织部“党课名师”培育对象。
王刚是南京师范大学一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在“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中,他利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信仰“保驾”、为理论“护航”,将宣讲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个人的“第二职业”,把用理论宣讲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大众作为一名党的理论工作者最大的价值追求。他的宣讲通俗易懂接地气,思想深刻有内涵,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一致好评和热烈欢迎。
一、既然热爱,就要全心投入
王刚热爱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这种热爱首先表现在对党的理论宣讲工作的执着追求上。虽然教学和行政“双肩挑”,承担着繁重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院琐碎的行政管理事务,但自从走上宣讲岗位,王刚就一直“执迷”于党的理论宣讲事业,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宣讲政策把握能力;精心完善每一篇宣讲稿,确保宣讲内容完整充实;及时总结宣讲经验,提高宣讲艺术水平。
王刚对理论宣讲工作的热爱,还表现在对宣讲工作的那股“傻劲”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委组织了大型的理论宣讲活动,作为江苏省理论宣讲专家库的首批专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特长,围绕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积极深入省内外高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理论宣讲。他不仅为江苏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举办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上示范党课,而且先后开展宣讲报告100余场次,人数达3000人次。不管是省委宣传部等上级部门组织的干部培训等宣讲活动,还是学校党校安排的理论宣讲任务,他都任劳任怨、从不拒绝;不管是交通不便的基层乡镇,还是远隔千里的西域新疆,他都是有请必到、全力以赴。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既然热爱,就要全身心投入。”
解读和宣讲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必须做到“精、准、稳”,不能有半点偏差。王刚在理论宣讲中始终绷紧“一根弦”,那就是严守政治纪律和宣讲纪律。在理论宣讲中,王刚始终坚持“三个不讲”:偏离中央精神的不讲、涉及个人观点的不讲、容易误解误导的不讲,坚持以实际行动践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方针,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二、既然要讲,就要讲深讲透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必须要有一副“硬身板”。王刚认为,要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讲的深、讲的透、讲得好,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才能让自己时刻处于“能量满格”状态。
王刚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状态。他认为,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理论创新步伐;只有学得快,才能跟得紧;只有学得深,才能讲得透;只有学得多,才能讲得好。党的理论创新一步,他的学习就主动跟进一步,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并形成理论研究成果。例如,他在教学中发现关于“党的思想路线”有五种不同的表述,经过两年多深入研究,先后完成并发表《关于党的思想路线不同表述的新辨析》等5篇论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等学术专著2部。扎实的学习积累,让王刚的理论宣讲既有思想深度,同时也充满了现实的温度,宣讲艺术和宣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升理论宣讲效果,王刚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学以致用,不断提升理论宣讲的实效。无论是外出学习调研,还是参加理论学习培训,他抓紧每一次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各类调研活动。为了讲好《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坐标的新透视》,他自掏腰包,自驾车前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拍摄微视频,自己担任“主角”,妻子担任摄影,儿子担任助手,现场生动讲解中国改革开放“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宣讲中,他经常插播自编、自拍、自制的“微课”,让听讲的党员干部师生“特别服气”。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让宣讲更有说服力。他经常带着课题参会、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路培训,这几乎成了王刚的日常习惯;每一次的工作调研收获,都成为他下一次宣讲的素材和内容。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学以致用,使得王刚的宣讲生动鲜活、入情入理,让干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
三、既然要做,就要做出成绩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当好人民群众的“政治翻译”,他按照“大政方针本地化,主流理论大众化,严肃课题通俗化,说事析理多样化”的宣讲模式和“三贴近”的宣讲原则,将大学生思政课当作理论宣讲的“试验田”,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王刚看来,解决好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党的理论宣讲工作就算成功了一大半。为了增强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他精心准备每一个教学专题,认真讲好每一节课,悉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他因人制宜、个性化施教,创新设计教学方案,将知识性学习与认知性学习相结合,注重用群众的语言、大众的视野、社会的需求、基层的实际来“翻译”理论、“解释”时政,让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认同。听讲过王刚上课的同学们评价,“王老师的课让人感觉有意义的事情更加有意思”“原来政治课也可以上得这么有趣!”王刚常年承担“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等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工作,每年教学时数在800课时左右。他的研究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宋进曾评价说:“王刚的思政课不仅可以上‘大满贯’,而且每门课程都讲得很好,这非常难得”。
作为学校思政课教学负责人,王刚积极领导和推进全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网络+课堂”的本科生思政课新教学模式,解决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师生“怎么互动?”、成绩“怎么评?”等问题,教学改革成果先后被列为教育部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广项目和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示范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该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被以“援疆”方式在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新疆高校推广使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王刚先后获得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手、马工程重点教材“精彩一课”等各类教学奖7项。
淡泊名利民为先,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共产主义信仰保驾,为党的创新理论护航,让更多的干部群众合力唱响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让党的更多的声音入耳、入脑、入心,王刚更是卯足了劲。相信在今后党的理论宣讲舞台上,我们能听到他更加“刚”劲有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