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坚守初心使命江海先锋”典型事迹报告会

发布时间: 2019-09-20 信息来源:南通市委组织部 字体:[ ]

目    录

1.一袭白衣,一颗红心

2. 初心

3. 警心守方寸,咫尺在匠心

4. 唐慧娟的三个梦

5. 老兵“退隐”六十载初心不改写忠诚

6. 丹心图报国豪情创伟业

7. 信仰的力量

8. 恪守为民情怀 点亮万家灯火


 

一袭白衣,一颗红心

在通大附院西侧陈旧的宿舍楼里,有一个小套间,那里住着一位老者和他的爱人。

他勇开先河,创造了我国肾脏病学界六个“第一”;

他鞠躬尽瘁,作为主要筹办人,举办了奠定我国肾脏病学基础的北戴河会议;

他另辟蹊径,在各种肾脏疑难杂症面前攻无不克;

他著书立说,甘做扶手和阶梯,帮助影响着代代从医者……

他是谁?他是我国肾脏病学发展史上的开路者和风向标,他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老教授——钱桐荪。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那个小套间就是钱桐荪二老这辈子唯一的住房。到底是什么,让这位国内肾脏病学领域泰斗级的人物,选择了如此朴素的生活方式。又是什么成就了钱老这一生的丰功伟绩,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我是人民的医生,唯有在医学上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钱桐荪就坚定了一心为民的信念,以精湛的医术,永攀医学高峰,践行初心使命。

1946年,钱桐荪就读于南通学院医科。1948年冬,因解放战争、长江封锁而辍学回家,但是现实的磨难并未浇灭他心中孜孜求学的热情,他在家自学起医科知识。文革期间,即使图书馆关闭,医学书刊停版,也无法阻挡他对医术的执着。他另辟蹊径,又开始自学中医,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钱桐荪很快就掌握了中医的辩证论治之道。这也为他日后首创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症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钱桐荪组织了一次教学查房,病人是位急性肾衰的中年妇女,两天前腹泻数次后突然无尿,几位医师一致认为该病人是因血容量不足导致的急性肾衰。听完病史汇报后,钱桐荪也觉得诊断无可厚非,但他心里隐隐觉得症结并非在此。想到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Willeam的一句话:正确全面的病史及体检,占疾病正确诊断的60%。钱桐荪又仔细回顾了一遍病人的病史,发现这个病人原来患有轻度肺结核,一年多前开始服用一种新研发的抗结核药,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利福平,而一周前又开始不规则服药,钱桐荪敏锐地感觉到问题就出在利福平,他立刻对急性肾衰的病因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得出诊断,该病人为利福平过敏导致的急性肾竭。对于这个诊断,大家却还是将信将疑,因为虽然国际上有极少数类似报道,但国内报道仍是空白。几天后,血液检查结果出来了,利福平抗体阳性!这一结果证实了钱桐荪的诊断,要知道这可是当时国内首例确诊的病例,这也证实了不规则服用利福平,可能诱发急性间质性肾炎的理论,为指导结核病人正确服用利福平提供了可靠依据。

有位院士曾说:“我是读着钱桐荪教授编著的教科书一路成长的。”的确,在从医的50多年里,钱桐荪发表各种论著、专题报告400余篇,主编《阿米巴病》《肾脏病学》,参编专著18部,更是在1979年应国家卫生部邀请,担任中国医学界第一部巨著——《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肾脏病学》的编委。

一袭白衣承载着生命的重托,医者初心凝聚着众人的目光。在生死场上历练着技能和意志,也在生死轮回里让信仰扎根。

2002年,钱桐荪收到一封从杭州市寄来的信,信中说有一病人16岁时患高血压,曾发生右侧肢体偏瘫,近年来有蛋白尿,现在杭州某大医院住院诊治,但未明确是什么病,内心甚急,到图书馆看到《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肾脏病学》的主编是钱桐荪,就抱着一丝希望写信求救。收到信后,钱桐荪立即联系上病人来南通治疗。把握好病人的临床主要特点,谨慎地为病人查阅资料,做针对性检查,不到十天,钱桐荪即作出正确诊断,节段性肾发育不全,这也是国内首例确诊的病例。忆及此事,钱桐荪非常谦虚的说:“虽说我是搞肾脏病的,但对罕见的肾脏病也不是很了解。可对于病人的这份信任和托付,我责无旁贷。”

在平凡的工作中渗透对生命的认真和责任,不是钱桐荪偶然的一次心血来潮,而是他对医者使命至始至终的坚守。

“成大医,以为民”,钱桐荪的粉丝遍及全国各地,或是书信、或是电话、或是登门,这些虽是工作之外的诊治,也无任何酬劳,但他总是乐此不疲。

1979年底,在南通县区的马路上,多出了一名约30出头的扫地工小刘。每天打扫马路,是她的谋生方式,而这份工作乃至生命,都是钱桐荪为她争取而来。那年3月,被钱桐荪诊断为两侧慢性肾炎终末期的小刘通过肾移植手术捡回了性命。尽管通医附院为这位江苏省活体肾移植手术的首例患者减免了几乎所有的费用,但是由于小刘家境穷困,加上家人的无情抛弃,术后购买抗排斥药成了她的奢望。钱桐荪想到他的一个病人是区县委书记,经过多次的沟通交流,这才为小刘争取到了能够活命的工作。

“行医60年,他从未收过一个红包。而且,我们那时候粮票吃不完,他就经常把多出的拿给医院的贫苦病人。”钱桐荪的老伴儿攸存芳极其支持爱人对病人心心相连的付出。

一次门诊,钱桐荪为一名尿路感染的患者开了一种口服药,不曾想病人缴费后,却气冲冲地来到诊室,质问钱桐荪:“听说你是肾脏病科的大专家,我大老远的跑来找你看病,你却只给我开了五六块钱的药,你看的是什么病?”钱桐荪毫无愠色地说道:“你按照我说的定时服药,要是看不好你的病,你再来找我算账。”自然,那名患者没来“算账”。

“能用便宜的药解决问题的,我绝不开贵重的药,能为病人省一点是一点。钱桐荪的 “学医必精,为医必仁”的品格和胸怀深受同道和病家的赞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83岁那年起,钱桐荪为教育卫生医疗政策的现状作评价和医疗问题作解答,七年里写了近10万字的博客;

85岁那年,钱桐荪又开始写一本12万字的《中医知要》,这是供西医学习中医快速入门的书;

90高龄之时,钱桐荪每周三上午如约出现在通大附院的疑难病会诊中心,你一定不知道,此时的钱桐荪虽然饱受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疼痛,但这对钱桐荪而言都不是事儿,只要戴上腰围,这一坐就是一上午。

“时时刻刻扪心自问,我的初心既是为人民服务,那这就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在钱桐荪眼里,90岁高龄不是停止钻研医学知识的期限,因为为人民服务是一辈子的事情。

每天晚上,钱桐荪书房里的灯总是要近午夜才熄灭,因为他要浏览国外数据库。“我觉得外文是很需要的,它能使我们获得国外最新的医学知识,使临床知识更广泛,从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钱桐荪经常打趣的说,“到了我这个年纪,还能够毫无障碍阅读英文文献的估计没多少个吧。”钱桐荪给了学无止境最生动的解释。

然而,这两年,钱老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得了肺癌,而且肿瘤已经转移至脑部,因此他的意识常常不太清楚。可是当曾经为医学共同奋斗过的同事、学生来看望他时,钱老居然都能一眼就认出他们,轻轻地唤着他们的名字。也许,最让他刻骨铭心的还是医学,还是敬畏生命的初心,还是救死扶伤的使命。

这就是最真实的钱桐荪,以一袭白衣,一颗红心,坚守医者的信仰,无愧于人民生命的重托。



初    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杨储睿,是一名来自港闸的基层宣讲员。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初心》。

在2016年2月14日,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一位九十高龄老人的一幅幅献爱心的画面,让台下观众眼眶发热,格外感动。主持人白岩松说:“和很多慈善家比起来,老爷子捐得不算多,但和自己的生活比起来,老爷子捐得太多了,简直就是以牺牲生活质量,甚至自己的生命做代价。”这位老人就是感动中国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磨刀老人吴锦泉。

老人常年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巡回服务在港闸大地上,每天走了哪些路去了哪些地方,他都有一本账,一个村居基本相隔4个月去一次。老人说:“现在大家伙认识我了,刀都留着给我磨呢,我可不能砸了‘磨刀老人’的招牌。”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就是老人的真实写照。老人的刀剪越磨越亮,照见他的皱纹,照见他的梦。他的吆喝渐行渐远,那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老人的高尚。

有人说:“老人家,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赚这个辛苦钱做什么。”吴锦泉老人每次都是乐呵呵地说:“牛系桩头一样老,很多人一生不做事,也照样老。我是一名党员,做了这么一点小小的事,党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只要我身体好,就要继续努力干活,多做事,做好事。”

老人早已将奉献化为本能,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17年6月25日,尚在术后康复期的吴锦泉听到四川茂县山体滑坡的消息,不顾身体虚弱,硬是转了两趟公交车来到市红十字会捐款,红十字会最终收下1000元,回家途中他又绕路来到市孤儿院,给孩子们买了水果,送去了1000元。

住院期间,社会各界闻讯看望老人,老人把收到的鲜花果篮全部转送给医院的病友;

看到92岁高龄的老党员因长期脑出血后遗症已经成了半个“植物人”时,他偷偷将1000元塞在老党员床头;

当得知患糖尿病而伤口难以愈合的病友,家中还有重病病人时,老人又拿出了1000元为病友救急。

有人算过,磨一把刀收1元钱,需要挥动三百多次手,赚1000元,需要挥动30多万次手。老人每天从上午8点干到下午4点,磨刀不停,一个月的收入在1400至2000元的水平。但老人的每月开销几乎不超过400元。他吃的是自己种的蔬菜,一年到头几乎不买肉,就连自己家鸡生的蛋也舍不得吃,老人说,鸡蛋得卖了换钱,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是党员,帮了他们,晚上睡觉心里才踏实。

在吴锦泉老人的家里,还有十几张捐赠人名为“好心人”的捐赠收据。捐赠数目虽然不大,从50元到200元不等,但资料翔实,南通市红十字会的财务公章鲜红明亮。原来,每次都有好心人磨刀多给钱,或者不要找零,老人就把钱单独攒起来,再以好心人的名义捐给有需要的人。老人说:“既然大家相信我,钱放在我这里代捐,哪些人捐了多少钱我都有一本账,一定要全部捐出,捐给有需要的人。”

吴锦泉老人的凡人善举就像一颗爱的种子,在江海大地生根、发芽。他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赤子之心、善意之举带动了一方邻里、温暖了一方乡情。

在走街串巷劳累了一天后,回到家中,老人最喜欢听新闻、读报纸。看到国家大事要事,还会提笔记录。翻开老人的手抄本,字迹工整,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无声地诉说着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细细品读,最近几页摘录的都是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

老人常说:“刀不磨要上锈,人的思想不去磨炼,也会上锈,甚至变坏。”老人的言语朴实无华,却用有力的行动抒写了一篇信仰如钢的魅力篇章。吴锦泉老人,在90岁高龄之际,仍然“磨刀不息、捐款不停、奉献不止”,他从鲜红的党旗上采集温暖的火种,用 “磨刀石”精神,把铁锤、镰刀磨亮。



警心守方寸,咫尺在匠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警心守方寸,咫尺在匠心》。

他转战犯罪现场,让隐形信息浮出水面;他坚守实验台,让陈旧尸骨开口“说话”;他专注课题研究,让刑事技术更进一步……他,就是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的贾东涛。

1998年,唐山小伙子贾东涛从华西医科大学法医专业毕业,来到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参加工作。在他参加工作的20多年来,南通DNA鉴定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默默无闻到享誉全国,贾东涛带领的团队不断向更高更精更尖迈进。

2015年,南通市公安局DNA实验室被公安部评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全国公安机关一级DNA实验室;而贾东涛个人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百佳刑警、江苏最美警察、省市杰出青年、平安卫士、杰出政法干警等荣誉称号。被誉为“当代福尔摩斯”的美籍华人、国际知名刑侦专家李昌钰博士曾赞叹:“南通连续多年命案全破,这简直是一种世界奇迹!法医贾东涛独特的DNA技术功不可没。”

孜孜以求,贾东涛在观察和实验中寻找真相

2001年,南通市公安局建立DNA实验室,刚从省厅学习回来的贾东涛,成为实验室最初的两位工作者之一。

贾东涛的“成名作”是启东“5?19”杀人焚尸案的侦破。本案中,案犯杀人后用汽油焚烧现场,之后现场遭到围观群众和消防员的反复踩踏。贾东涛和同事们几经搜索,才在灰烬中发现了一双蓝色塑料拖鞋,经初步检验,发现拖鞋上面留有受害人的一滴血。贾东涛分析案犯可能曾穿过这双拖鞋,于是他用不同的拖鞋和袜子作道具,反复穿、脱,寻找人体可能与之接触的部位,提取人体脱落细胞。经过数十次试验,他终于在拖鞋上做出了三人以上DNA混合图谱。经比对,直接比中嫌疑人,命案随之告破。

当然,并不是所有案件都能速战速决。2002年,海门发生一起强奸致死杀人案。最初被采集的100多人血样中的DNA,始终对不上现场嫌疑人精斑中提取出的DNA,直到半年后,贾东涛终于在500多个血样中,锁定了嫌疑人。虽然贾东涛因此荣立了第一个三等功,但他更关注的却是,如何缩小排查范围,加快检验进度,缩短破案周期,节约办案成本。由此,AB0基因型课题研究也被他提上了工作日程。

开始工作的两年间,贾东涛自己买了电脑,装了宽带,在网上查阅国外学术摘要,需要查找全文的就订阅外文学术期刊,需要购买国外资料的就想方设法兑换美元去买……2004年,贾东涛开始发表论文,将自己所掌握的DNA技术分享给大家,渐渐地,他开始被业内被同行所认可,而一些外地疑难案件的检材也开始送检南通。

在所有物证鉴定中,DNA鉴定首屈一指,虽然贾东涛现在只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尽可能去触碰这些生命的密码,但他坚信终有一天能够彻底地破译它。

永不服输,贾东涛让陈旧尸骨“开口说话”

2004年2月,海安角斜派出所民警接到报案,其辖区来南村有一名李姓女子,于四年前的春节突然失踪,可能遇害。经严密审查,该失踪女子的丈夫陈某心理防线被攻破,交代了杀妻过程。民警在他家院内挖出一具已经发黑的尸骨。而警方急需证明:这具尸骸就是失踪的李某。

由于尸骨掩埋过久,DNA提取检验难度很大。南通警方先后将尸骨送到全省乃至全国的权威机构进行检验,都没有结果。由于证据链断裂,案件在移送检察机关后,又很快被退回补充侦查。最后,这具“难啃”的骨头又回到了贾东涛手中。

面对一次次检验失败,贾东涛一次次调整方案。可以说,最初他连一个能够完整检验的样品都没有,更不用说等待结果了。贾东涛在反复试验后觉得不能照搬操作指引,必须跳出固定思维,尝试一种新的方法:这不是一根骨头,而是整个骨架。小单位基因少,附集到一起不就多了。0.6ml的滴管不够,就换1.5ml的,最后一直增加到10ml的……

同时,贾东涛通过互联网检索到美国一起交通事故沉尸18年的案例,并查询到了一种改良提取骨骼DNA的方法和石蜡包埋组织的DNA提取方法两篇重要文献。结合这两种方法的优点,他再次精心设计了检验方案。在随后的实验中,他越挫越勇,面对失败,他所做的就是调整检验方案,完善检验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20天后,这具尸骨16个位点的基因型终于被成功扩增了出来!尸骨与被害人父母血样的基因型,符合亲子关系,这一关键性证据使原本断了的证据链条实现了无缝对接。

证据链完整,凶手伏法。此刻,贾东涛知道自己已经迈入了刑事技术的大门。贾东涛申报了陈旧尸骨检验的课题并潜心攻坚。2009年,这项研究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贾东涛也从一个地级市的普通刑警,一跃成为全国刑事技术物证鉴定,尤其是陈旧尸骨鉴定领域的领军人物,被誉为“骨语神探”。

砥砺前行,贾东涛站在刑事技术的最前沿

2010年9月,在贾东涛团队的努力下,南通市公安局刑事科学研究所申请认可的14类检测对象、30个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的现场评审,标志着南通刑侦出具的鉴定文书将得到全球68个经济体的承认,大大提升了南通刑事科学技术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成功总是源于挫折,贾东涛也曾遇到过“拦路虎”:2009年9月1日,特殊从业者王某被害,尿失禁增加了尸体上生物物证检验的难度。多次研究现场痕迹物证后,在死者外阴擦拭物中,检出了三人混合基因型,但由于知识储备和技术条件的限制,DNA实验室无法对其进行拆分和判断使用。

混合基因型的分析是DNA检验中的难点课题,其特点就是比对耗时长,比中范围大,应用效率低。“9.1”杀人案遇到的难题,是一时难以逾越的鸿沟,却也是技术精进的机遇。在贾东涛的带领下,DNA实验室申报了混合基因型拆分方法的研究课题。经过五年攻坚,在查阅大量文献材料,历经上百次实验失败之后,2015年年初,该课题终于通过了省公安厅项目验收。2015年1月,“9.1”案件受害人外阴擦拭物三人混合基因型拆分成功,直接比中嫌疑人达某,案件终于告破。就在这一年,DNA实验室通过拆分直接比中嫌疑人82人,破获案件212起。2016年,该课题获得省厅科技强警二等奖。

历时六年,案件告破;历经五年,课题攻破。在以贾东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南通刑警的努力下,新时期南通刑警继续保持自1992年以来“命案必破”的信心,使命案侦破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随着贾东涛声名鹊起,他独特而创新的DNA鉴定技术也引发多家国际大公司的关注,他们争相出重金挖他,但贾东涛却不为所动。他说:“当案件在我手中告破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成巨大的喜悦,这种喜悦就是对我作为一名公安法医的最好奖赏,就是做刑警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

拒绝了多家公司的高薪聘请,贾东涛却以科研团队的名义毫无保留的向全国同行做技术推广。近年来,他的身影曾30余次出现在四川、浙江、贵州等地DNA检验专题讲座上;出现在被誉为“司法鉴定最高殿堂”的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报告厅的讲台上……

而此刻,他正端坐在南通市公安局DNA实验室的操作间里,骨骼粉碎仪、遗传分析仪、图谱分析仪等科技设备都在紧张运转;收件台上,一摞摞厚厚的资料,堆积如山……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刺破了实验室沉闷的空气,贾东涛接到了专案组的电话,他们在等嫌疑人精斑的检验结果。“等我们的消息!”贾东涛不紧不慢地说。他知道这个等待的过程会很焦灼,但是他愿意去等,因为他相信:困境难以阻挡的,是不变的警心;时光难以磨灭的,是匠心的锋芒。



唐慧娟的三个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施倩,来自海门市委党校。

人们常说,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我要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位身边榜样、海门榜样——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海门市海盛生猪专业生产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唐慧娟。宣讲题目——《唐慧娟的三个梦》。下面,请跟随我走近这光环背后的故事。

唐慧娟这个名字,对于我这个海门人来说,并不陌生;对于她的故事,我也早有耳闻。然而,真正的相识,缘于一次在市委党校举办的“两新”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从与她的交流中,对她的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她本人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今天,我要与大家一起分享唐慧娟的三个梦:

第一个梦:创业梦

人生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个节点。如果当初,她进了事业单位工作,也许后来的风雨起伏都不会发生。但唐慧娟是个好强的女孩,她放弃安稳,选择奋斗。因为她娇小的身躯里装载一个巨大的梦想——她想致富,她想改变生活!

为了这个梦想,唐慧娟开始了奋斗历程。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海门市政府下发的“关于生猪改良”的文件,养猪业的发展前景一下子激起了她心底的创业梦!虽然亲朋好友没有一个支持的,她还是选择放弃经营良好的酒店,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60万元,在一片荒地上兴建了海门市第一个规模化养猪场。她给猪场取名为“兴旺”,这个名字,饱含了她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那一年,她才28岁。

但是,人生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唐慧娟的梦想,曾经被现实无情地打击过。

1998年年底,她从外地高价购买的600头苗猪,因为疫情,苗猪纷纷感染。“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病,看着一头头猪死掉,真是揪心的疼啊!”虽然时隔多年,但提起创业的那段经历,唐慧娟眼眶泛红了。一起培训的镇干部告诉我,那年除夕夜,为了照顾患病的苗猪,唐慧娟卷起铺盖住进了猪场,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好好合过眼、没有吃上一口热饭。尽管如此,唐慧娟的猪场还是由于饲养不当和市场滑坡等原因,经营的头两年,就亏损了100多万元。

“那两年,是我最难的时候,是党救了我,为我开通贷款‘绿色通道’、给我援助资金,帮我走出困境,没有党恩,就没有今天的我。”说起怎么走出创业低谷期,唐慧娟朴素的语言饱含对党的深情。在包场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2003年起,唐慧娟的养猪场终于走出了低迷,逐渐扭亏为盈,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二个梦:共富梦

唐慧娟的创业致富梦实现了,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想的更多的是:党和政府让自己先富起来了,自己也要为群众做点什么!于是,又一个梦想开始在心里萌发——她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再次拜访唐慧娟的过程中,周边的村民告诉我,唐慧娟经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

“我走的弯路,希望你们不要再走!”再忙,唐慧娟都要抽出时间去养殖户的家里看看,“小王,养殖场消毒是疫病防治的基础性工作,一定要做扎实。”“小姜,天热,一定要定期进行药物驱虫,要不会感染疫病的。”有什么隐患,她都当场指出来,还帮乡亲们邀请国内外的专家来传授先进的养殖技术;而大家有了什么问题,第一个就想到她,问这问那,她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热心诚恳,深得乡亲们信任,被大家当作知心人、贴心人。唐慧娟说:“养殖都不容易,我以前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都要不要再走了!”

“乡亲们的事情就是最大的事!”2017年底,一个风雨交加的冬夜,养殖户张水林家的猪场里一头母猪遇到难产,张水林向唐慧娟求助。唐慧娟二话没说,急忙从被窝中爬起,连棉衣都没来得及穿就直奔老张家。当她到达时母猪已经危在旦夕!为了怕小猪受到伤害,她放弃了器械助产,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把小猪掏出来。一只、两只、三只……六个小时后,13只小猪平安落地,母猪也转危为安!当最后一只小猪出来时,唐慧娟已经虚脱得说不出话了。张水林老两口望着满身雨水、脸色苍白的唐慧娟,感动的老泪纵横……连夜的劳累和淋雨,唐慧娟病倒了。母亲心疼地责怪她,可是她却说:“乡亲们的事就是最大的事,再累也值得!”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村里的贫困户老梁告诉我,唐慧娟有次到他家里走访,了解到他因为要照顾病重的母亲而不能外出务工,让他以劳动力入股的形式进行养殖,使他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也让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唐慧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送苗猪、赠饲料、拓市场……在唐慧娟的带动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走出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近年来,唐慧娟先后资助乡亲们近60万元的养殖物资,带领周边乡镇上百户农民走上了规模化科学养殖的道路,她扶持的100多名养殖户人均年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

唐慧娟,以一个小女子的娇弱之躯,托起了乡亲们的共富梦!

第三个梦:创新梦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唐慧娟深深懂得——只有不断的开拓创新,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

于是,2000年,她投资55万元建起了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基地;2004年,开创性地成立了“海门市兴旺生猪专业生产合作社”; 2012年,投资1600万元创建“沙乌头猪保种场”“现代化生猪标准养殖场”……

第三次拜访唐慧娟,听闻她的沙乌头猪保种场晋升为国家级沙乌头猪保种场。

沙乌头猪保种场刚成立的时候,唐慧娟为了保种育种事宜,在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海门三地之间来回跑、连轴转。有好心人劝唐慧娟:“养这种猪,周期长、挣钱少,辛苦不说还有亏损的风险。”也有说的酸的,“瞎掺合什么保种、育种,这是农业部门做的事,还真当自己是中国猪文化传承人了?”唐慧娟也不生气,笑着说:“国家十分重视地方品种猪保护,沙乌头猪是我们沙地本土品种,我是一名党员,有义务承担保种育种重任,保障老百姓的食品安全。”

在唐慧娟的带领下,如今的兴旺公司,已发展成集种猪繁育、沙乌头猪保护与研发、商品猪生产、屠宰、销售于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合作社成员从开始时的29户发展到了238户,户均收入12万元,合作社年收益1.2亿元!公司注册的“海盛牌”猪肉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在与唐慧娟接触与交流中,我深深被她的故事吸引着,被她的精神感染着,特别是每当遇到挫折想逃避、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想到唐慧娟的故事,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唐慧娟,从普通的农家女孩到生意红火的酒店老板,从养猪能手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合作社带头人,从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到党的十八大代表,一次次的身份转变中,是她倾心尽力干事业、锐意进取闯新路的执着奋斗,是她带头创业身先卒、不忘初心共致富的使命担当,生动展示了一位当代农民企业家的卓越风采!



老兵“退隐”六十载  初心不改写忠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老兵“退隐”六十载初心不改写忠诚》。

他不是张富清,却有着同张富清一样感人的事迹——

16岁从军,18岁入党,身经百战,沙场立功十余次,苟利国家生死以;栖身乡村60多年,深藏功勋,坚守平凡一甲子,淡薄名利身外事,用英雄般的一生擦亮共产党员的名片。他就是海安市曲塘镇银树村90岁老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江承年。

九十年人生路,波澜壮阔,满载荣光。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他听党指挥,浴血奋战,亲历 “苏中七战七捷”,解放战争期间立下11次战功;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他扎根农村,吃苦耐劳,勇当先锋,1956年自愿回到地方后,他时时不忘党员身份,事事树立标杆示范,全身心投入家乡建设。

九十年人生路,坎坷漫长,心坚如磐。从热血沸腾的毛头小伙,到耄耋之年的白发老人,历经无数大风大浪,初心始终未变,对党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始终未变。

1945年,16岁的江承年光荣参加新四军。在泰兴、姜堰、如皋、海安等地100多次大小战役中,他初生牛犊不怕虎,英勇作战,缴获敌人枪械数十支,子弹若干,俘虏敌人上百名。

1946年,江承年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战斗。随后大部队转移,根据安排,江承年等一部分年轻士兵留在地方,继续对敌人开展游击战。1947年7月12日,部队在营溪地区休整时发现敌小股部队正从附近经过,便当机立断,立即组织围歼。为防止敌人逃跑,江承年带着突击班跃入河中,迂回至敌人身后,切断其退路。最终,这一战成功俘虏敌军300余人。

有人问,突击班是不是最危险、最容易死?江承年神情庄重、满脸自豪地回答:“敢打硬仗、能打胜仗、不怕牺牲,才能进入突击班!那是党组织的信任,是无上的光荣,抢都抢不到!”朴实的言语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绝对纯洁与忠诚。

1947年,因在部队表现突出而且能识字,连队指导员希望江承年去做通讯兵。在部队,这个岗位是既能减少危险又能获得提拔的好差事,但江承年却一百个不愿意,强烈请求继续到前线战斗。部队领导被江承年这种不惧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战斗精神深深打动,在指导员和排长的共同介绍下,江承年在一场战斗前夕火线入了党。

入党时间虽然早,但七十多年来,江承年一刻都不曾忘记过那庄严的入党誓词:“永远跟党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

曾经,枪林弹雨铸就了铁骨丹心的忠诚;而今,风霜历练锤炼了矢志不渝的忠诚。江承年把对党的忠诚,不仅仅写在声声誓言里,更写在一个党员的日常行动中。

参军期间,江承年先后任班长、排长等职,荣立个人一等功4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尉官军衔。在老人的储物箱里,至今珍藏着淮海纪念章、渡江纪念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慰问章、南京军区(第0000558号奖令)批准授予解放奖章、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等诸多荣誉奖章。

为什么这样一位“张富清式”的战斗英雄却从未被人熟知?他的女儿江社平这样解释“我的父亲爱讲战争故事,却从未讲自己的故事”。

其实,江承年的家庭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家庭。6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姐弟三人都是由继父抚养长大。姐姐23岁时,在战火中被敌人的流弹打中腹部,不幸牺牲。他的弟弟16岁担任地方儿童团团长,后来不幸被敌人抓捕,为了保守党的机密,惨遭敌人杀害。

在家乡这片红色沃土上,每一次激烈的战斗,每一次血与火的考验,都是对江承年革命意志、革命信仰的淬炼。战火的洗礼,家庭的熏陶,组织的教导,自我的追求,让江承年对党的信仰始终至死不渝。

1956年,当时已经考入军校的江承年获得了转业到河南省区以上单位任职的机会。

是外出当官,还是留在家乡?在这个关键时刻,继父病危时的一番话坚定了江承年回报家乡的决心:“承年啊,你的姐姐弟弟都为了家乡解放牺牲了,你打这么多仗能活下来真是不容易,现在国家太平了,你也最有责任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

回到家乡以后,江承年先是被地方政府安排在当时的雅周油米厂工作。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他主动要求下放到农村。当时,大家生活都比较困难,连生产大队的干部都没人愿意干,江承年二话不说,顶了上去。

从此,江承年把建设家乡当作了又一个战场,自己仍是那个重任在肩的突击班班长,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不管生产建设有多苦有多难,面对组织布置的工作,江承年从没有说过半个“不”字。他斩钉截铁地说:“当兵打仗,死都不怕,现在这点苦算什么!”

上世纪70年代,地方兴修水利,开渠挖河。接到上级通知以后,江承年就第一个报了名。在“江队长”的带动下,村里青壮劳力踊跃报名,迅速组织起一支“挑河大军”。数九寒冬,江承年穿着单衣,挑着一、二百斤的担子冲在最前头。河底河岸上下飞跑,一天几百个来回,泥巴和汗水沾满了裤腿,浸透了衣裳,在凛冽的寒风中,江承年就这样一干几个月,从来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在他的带领下,队伍总是能够率先完成任务。

江承年处处想着集体,处处严于律己;宁可自己少吃一顿,也不肯多占集体一分。由于妻子患病不能工作,养家糊口的重担全部压到了他一个人肩上。他只能一边工作,一边挤时间打零工。有身边的人劝他:“你为国家打过仗、流过血,你这样的资历,干吗不去找组织反映困难?”江承年却回答:“要说困难,现在哪家不困难,国家也有困难!咱们要多体谅组织嘛。”

困难面前,宁喊千声有,不喊一声无。利益跟前,少伸手,少开口。始终印刻在江承年脑海中的,是党的教育,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唯独没有他自己。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行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在生产队分田期间,因为土质差异、距离远近等等原因,不少群众有意见。身为大队干部,江承年没有跟家里人商量,直接将土质最不好、地貌最不平、离家最远的那块田分给自己。这样另类的“以权谋私”让村里人大开了眼界,也平息了纷争。面对家人的不解和责备,江承年说:“哎呀,多花点儿力气改造就行!我是个党员,别人不愿做的事,我得去做。”

每月只有2000多块钱生活补贴的江承年,生活并不富裕,但他每年都会参加慈善捐款。他被市慈善总会评为慈善行为楷模。乡亲们替江承年打抱不平:“人家离退休干部一个月动辄大几千甚至上万元,你现在不过2000多块钱,亏的还打过仗拼过命呀!” 江承年答道:“我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又计较过什么?我已经很知足了。”

只要是组织要求的事情,就要冲锋在前。这些年来,地方推行文明殡葬改革,为了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他带头对妻子的墓碑进行了拆除,为大家做了好榜样。

只要组织上有需要,就要一马当先。已是鲐背之年的江承年常年坚持为年轻党员、在校学生讲革命故事,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九旬老兵仍然在发光发热,为党工作。

一生听党的话,一生跟党走,忠诚于党,忠于人民,江承年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无愧“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丹心图报国  豪情创伟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丹心图报国,豪情创伟业》,讲述中天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薛济萍的点滴故事。

他是一名企业家,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的身上有着民族企业家的正直诚信、果敢稳健,更有着所有共产党员的坚韧豁达、质朴无华。他怀揣着一颗振兴民族工业的拳拳报国之初心,始终坚守自主创新、实业兴邦的职责使命。

实干兴企展抱负

1980年3月,春雨连绵,天气阴冷。濒临倒闭的如东县河口砖瓦厂一片萧飒,百废待兴。大会议室里,一场“辞旧迎新”的大会正在举行。

“现在起,从我这个厂长开始,全厂上下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管理,科学生产,力争用3年左右摘掉亏损帽子,实现盈利!”这是新厂长薛济萍向全体职工发出的豪迈宣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于机制死板加上经营不善,砖瓦厂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工人劳动量大却收入低微,企业濒临破产。

如何突破瓶颈?大家心里都没底。

“打破旧体制,把重点扭到加强管理、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上来。”薛济萍的话掷地有声。

当时,国内砖瓦厂大都采用一种“砖头夹子”搬运砖块。细心的薛济萍发现,这办法很容易损坏砖块棱角。为了保证质量,他戴上手套,徒手搬运,就连平时晒砖坯,也是一块一块翻动。

他每天上班最早,离开最晚,一天大部分时间都猫在车间,观察流程,琢磨工艺。每逢暴雨天气,人们纷纷往屋里躲雨的时候,薛济萍却带头往外冲,组织抢盖砖坯草簾。

薛济萍主导的改革工程在砖瓦厂如春风吹寒。几个月下来,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企业效益、员工收入齐头并进,全厂人心振奋。他乘风破浪,大刀阔斧,将改革推向深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到三年,企业扭亏为盈。当时,河口砖头在市场上价格最高却最抢手,是十里八村乡邻群众心中的头号选择。1988年,国家农林渔业部授予河口砖“优质产品”证书,河口砖瓦厂成为那个年代少之又少的“中国名牌”企业。

产业报国酬壮志

上世纪90年代,风驰电掣的河口砖瓦厂行至一个叉道口——是安于现状,四平八稳,还是奋勇精进,再创辉煌。企业发展红红火火,可冷静的“列车长”薛济萍早已把目光转向别处。

我国幅员辽阔,电信市场前景可观。但是,在1985年至1995年10年间,中国特种光缆市场百分之百被跨国公司覆盖,价格高达每公里10多万元,是现在国货价格的10多倍。

这一事实深深刺痛了薛济萍的心,也让他捕捉到了商机。国内市场不能拱手相让,必须有所行动!

1992年,薛济萍果断决策,与台商合资成立中天光缆有限公司,确立起以科技创新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

探索创新,步履铿锵,中天科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杀出一条条新路——

1995年,中天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跻身国内前三甲。

1996年,我国第一根五类电缆在中天诞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4年,成立中天科技海缆有限公司,瞄准世界海缆制造的尖端科技前沿,中天深海光缆、深海电缆代表发展中国家产品第一个打进美国市场;

2007年,建起光纤预制棒生产工厂,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独立开发与生产光纤预制棒全套产品的企业,彻底摘下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薛济萍用39年时间,从一家亏损数十万元的乡镇砖瓦厂起家,造就了一个涉足光纤通信、智能电网、海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元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拥有70多家子公司,7家海外工厂,1.5万名员工,8款产品先后成为国家单项冠军、培育冠军和隐形冠军,年营销收入突破500亿元,为国家电信、电力、海洋经济、交通运输、国防等领域的信息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7年8月31日,中国共产党对外联络部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第四场专题宣介会上,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向全世界分享了中天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故事。

回报社会践初心

和薛济萍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的真诚实在,他宽厚仁慈,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不爱铺张。平日里除了出差,他大都住在河口本部厂区,还经常与员工一起在食堂就餐。但对于社会公益事业,他从来都是尽其所能,慷慨解囊。

中天科技成立20周年,上市10周年之际,有人建议邀请明星大腕来好好庆祝一番,薛济萍却向慈善机构捐款1000万。他说:“钱用在这里,更值得!”

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野竹坪小学地处山区,校舍破旧,数百名学童在危房中读书上学。薛济萍专门出资援建了野竹坪中天科技希望小学。学校落成典礼时,他致信祝贺,并承诺设立奖学助教金。从2006年起,薛济萍陆续在国内10多所大、中、小学设立“中天奖学金”,每年累计捐资近千万元。

在薛济萍的倡导下,中天设立爱心基金,募集500多万元,用以解决困难职工及河口全镇贫困农户家庭生活支出。先后两次与当地政府签署《环境保护协议》,累计捐款1200万元,用于河口全镇的污水处理,节能减排等环保整治。

2017年10月28日,“幸福微笑——救助唇腭裂儿童”公益活动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行。薛济萍向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捐赠100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唇腭裂患儿接受修复手术。

反哺社会,大爱无疆,溢美之词纷至,采访邀约不断,薛济萍淡然处之,他说:“给社会温暖,为家乡尽力,替祖国分忧,是中天的荣幸和责任。你看世界上的一些大企业家,办企业是为了社会、为了人类,我们中国企业家难道就没有这样的大胸怀、大境界?我只是想要向世人证明:中国人能行!”

《中天之歌》里唱道:“有一种信念,已写满大江南北;有一种豪迈,已铸就铿锵誓言。”薛济萍和他领导的中天科技集团从艰苦创业到卓越创新,从精于制造到长于创造,从偏居河口到走向世界,未来,还将向着理想的高山、梦想的云巅,勇于攀登,再树中天。



信 仰 的 力 量

——记李兰女同志先进事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高红霞,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信仰的力量》。

在纺纱车间行走20年,她从原本只有中专学历的普通纺织女工,成长为棉纺工艺管理的技术拔尖人才,获得工程师、高级技师职称,还荣获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江苏最美基层共产党员”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她就是南通市双莲纺织有限公司生产部副部长、工艺员李兰女。

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她,这看似充满戏剧性的人生奋力向前呢?答案是:信仰的力量。

相信每一位党员都记得入党时宣读的誓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在李兰女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誓词,更多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仰基石。“我是共产党员,就得按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共产主义信仰带给她的力量。

接下来,我想从李兰女经常说的三句话来分享她的信仰故事。

第一句话: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党员是荣誉更是责任。

从参加工作时起,李兰女每年都会递交入党申请,终于在2010年如愿以偿。“党组织对我考察了10年,入党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李兰女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工作岗位上,李兰女对自己的目标定位始终是争一流,“要么一流,要么下岗!”已经成为她不变的座右铭。

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初心,李兰女说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不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让更多的百姓也能够穿得起质量过硬、价格亲民的衣服。”优化纺纱工艺是李兰女攻克的业务难题之一。那时李兰女刚毕业不久,当她提出生产技改的设想时,一些厂里的老师傅及其他同事调侃说,“你一个中专毕业的黄毛小丫头还能搞科技发明,我们都搞了几十年也没有新的突破”。但她硬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股劲儿,做成了!她拿出“改进工艺、增加梳理、提高成品制成率”的方案,每年为企业降低成本20万元以上。她自创“纱线DNA鉴定检测技术”,让企业避免潜在的少则上万元、多则近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作为公司唯一的工艺员,也是唯一的高级工程师,李兰女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整个车间的设备在运转之前,每个工段必须由她下单,对产品的要求和各项指标,以及用什么样的工艺、棉纱的粗细、器材的型号、机械的运转速度等等,都是她一个人说了算。这就使她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当工人下班时,她还在为第二天的工艺单做准备。有同事感慨道:“虽然比她年长,但她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尊敬。有时同事工作上犯错了,她从不责怪人,而是温和地帮助大家及时改正,甚至手把手教。”

在工作中,她用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奉献精神,用敢啃“硬骨头”的干劲,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把理想信念化为行动力量的先锋形象。

第二句话:不忘初心、情系人民,代表是履职更是使命。

2012年2月,李兰女被推选为南通市崇川区第八届人大代表。当选区人大代表后,除了在工作上用心外,李兰女也很关注和她一样的企业职工,这些兄弟姐妹们过得好不好,有什么困难?下班后,李兰女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单位有没有和你们签订劳动合同了吗?”“社会保险交了吗?”“工资是按时发放的吗?”这些都是李兰女时常提出的问题。通过调研,她先后提出“保障职工病假工资按规定发放”“调整女职工妇科体检时间的限定”等建议。

2013年1月,李兰女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站在更为宽广的履职平台上,她的视野更加开阔。作为来自生产一线的职工代表,她对职工福利保障、农民工讨薪等问题建言献策,提出的建议更是件件离不开普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她说,“工友们把我选出来,我就要尽力为他们办实事,担负起代表的这份使命。”

南通新绿叶非织造布公司的葛明霞,是崇川区第一个因李兰女提出的职工再教育计划而受益的普通职工。通过学习掌握企业管理及生产技术,葛明霞在工作上少走了不少弯路,之后还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和生产主管。她说:“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掌握了很多新技术,专业上得到很大提升。李兰女就是我们一线职工的代言人,一心只想着为普通职工谋福利。”

2017年6月30日,李兰女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十九大闭幕后,她积极投身十九大精神宣讲,参加市区各类宣讲60余场,为近5000名各界党员干部群众送去原汁原味的十九大精神,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好评。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从加入共产党到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为党、为民已融入李兰女自己的血液,成为她永恒不变的信仰之源。

第三句话:与时俱进、增强本领,学习是压力更是动力。

工友们都说,李兰女热衷学习创新,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到了下班时间,她还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研究论文,只有中专学历的她硬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成为了公司的业务骨干,论文“达人”。据统计,由李兰女撰写的论文多达十多篇,专业性都很强,先后在全国性专业杂志上发表。

其实,李兰女的初始学历并不高,作为一个只有中专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她利用空闲之余,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自学获得了南京大学的大专、本科学历,还获得工程师和高级技工职称。

一花独放不是春,李兰女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创新应该是一幅“满园春色图”。作为党员,她有责任带领大家一同进步,共同参与创新。在2013年5月,“李兰女棉纺工艺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她带领团队,先后攻克13项工艺课题和30多项技术难题,帮助企业从粗放型生产模式向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生产模式进行转变。

在工作和生活中,她始终勤学奋进,保持虚怀若谷、如饥似渴的求知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自觉,带领身边人共同进步,是对共产党人永葆青春状态、与时俱进的实践注脚。

开启新征程,作出新贡献。如今的李兰女,努力在党建带领工建、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等方面,尝试更多方法、整合更多资源、寻求更多合力,让创新更加高效,让更多设想成为现实,一片丹心献给棉纺事业,也献给党的伟大事业!

有人问,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们说,信仰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步入新时代,它更多的是实践的品格,是贯穿于时时事事的精神底色。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李兰女的信仰,正体现在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落实在她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份坚守中。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颗信仰的种子。李兰女,用她那根植于人民的沃土,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保持着追求卓越的工匠品质,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书写着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梦想篇章。



恪守为民情怀 点亮万家灯火

——记国网江苏电力(如东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党支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国网江苏电力如东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盛轩。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恪守为民情怀 点亮万家灯火》。

我们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于2001年7月。当时,在退役军人缪恒生的倡议下,4名专业军人和2名入党积极分子共同成立了这支城区低压抢修队伍。这是江苏省电力系统的第一支共产党员服务队,也是第一支设立党支部的为民服务先锋队。18年来,服务队始终恪守“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牢记“我是一个兵”的军人本色,用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艺、火一般的热情,为广大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赢得了26项国家、省市级集体荣誉和36项市级以上个人荣誉,先进事迹被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50余次。

以奉献精神为引领

把使命初心、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追求

服务队的首任队长是在部队5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的缪恒生。2001年7月,他召集班组党员商量:“电力抢修任务繁重,以后这些苦活累活,还是我们党员带头干吧!”当时电力行业有“电老大”之称,但服务队却在江苏电力系统第一个向社会承诺:24小时随叫、随到、随修。没有值班室,他们就买了行军床,晚上就睡在营业大厅等报修电话。很快,“用电有困难,就找‘红马甲’”的口碑在当地传开了。

2002年8月的一个晚上,县城黄海路三元小区一个配电箱严重烧毁,需要有人下井作业。年过半百的队长缪恒生不容分说,纵身进入两米多深的电缆井内。井下温度超过50摄氏度,弥漫着电缆烧焦的浓烟。老缪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一根一根地梳理着电缆,一干就是1小时。梳理完毕后,为方便吊车吊起配电箱,他又徒手举起数十斤重的电缆。为了能使上力,老缪一条腿蹲着,一条腿跪着,汗如雨下。又过了半个多小时,配电箱与地面成功分离,缪恒生却一下子瘫坐在井里,几近昏迷。

18年来,感人的故事数不胜数:邢明荣的妻子患上癌症,他每天都要在用户、家、供电所之间折返十几趟,但他从未推掉哪怕一次任务;黄军鑫为便于发放配送抢修物资,让妻子载他到单位加班,5年来,妻子成了服务队的“编外驾驶员”;台风“温比亚”登陆,季卫兵家中断电,妻子让正在附近抢修断线的他顺便回家查一查,他却“数过家门而不入”,等到故障全部排除回到家中,已经过去了6个多小时……

甘于奉献、服务群众,18年始终如一。这是共产党员服务队的职业操守,更是我们坚守精神家园的动力源泉。

以岗位创优为目标

把爱岗敬业、创新服务化作自觉行动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党员就是一个标杆,党员服务队就是先锋队,走在改革和发展的最前沿。

我们创立了“五快”工作法,实现1分钟接单,2分钟研判,3分钟备料,城区18分钟到达和高压3小时复电。

队员孙德斌发明接地故障查找仪,利用“电流寻结法”快速找到接地故障点,以往半天才能查出的故障,现在只用半小时就能发现,精准判断率达到99.5%以上。

这支平均年龄超过45周岁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先后取得23项国家应用专利,29项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公司级群众创新成果奖,11项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公司级质量管理QC成果奖。

满腔热忱,精益求精,18年始终如一。凭着这股钉子精神、工匠精神,党员服务队不断自我加压,不断实现超越——

2015年以来,服务队为1600多家企业开展“电力体检”,为客户节约用电成本4800多万元,服务效率居全国系统前列。

以扶危济困为己任

把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当作人生目标

“群众有需求,我们就响应。”这是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座右铭。

余新明等一批供电老兵弘扬“老山”军人本色,信守承诺,践行大孝,35年如一日,照顾在战争中牺牲的18名战友的父母,以他们为代表的老山战友群体2016年10月获评“诚实守信”中国好人。

18年来,服务队先后对200多名困难群众开展帮扶,我们以“光明扶贫基金卡”的形式,建立档案,上门帮扶,电话询问,定期走访,帮助整修内部电源线路、更换煤气罐、赠送生活必需品。迄今为止,累计为困难群众提供各类材料19000多次,共计金额32万余元。

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格、严谨的态度、过硬的技术,国网江苏电力(如东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放射出强大的光和热,温暖心灵,催人上进,我们用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镌刻在猎猎党旗上。如今,共产党员服务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道路上砥砺前行!